離開了翡翠湖,我們順遊了天然橋,海拔1207M。
在凱瑞的10大河川排行榜中 ,踢馬河排行第四,根據描述:因前人曾在河岸瀑布
附近,被馬匹踢傷而得名。滿有趣味性的。
踢馬河河水水色非常的清澈美麗,河水流經此地變得湍急許多 。
先顧好肚子最重要啦!這河谷地帶有好風景是個野餐的好地方,站著吃更有味道。
這是我們一大早分工合作的成果 ,蔬菜米粉、滷蛋雞腿便當,裝在保溫罐中還是
熱騰騰的。不必擔心路上有沒有餐廳的問題。
針葉樹的果實密密麻麻一整樹
踢馬河發源於[我怕她~~Wapta]~〈史東尼語是流水或河川 之意。〉
和[我不踢~~Waputik]~〈史東尼語是白山羊。〉冰川,奔流至此。
凱瑞把地名趣味化之後,大家的印象就更深刻了。
在這裡我們停留了好一段時間,走下來靠近水流的岸邊,石灰岩擋住了流水的通路。
關於天然橋的形成,凱瑞和公園都有圖解說:[最早這裡是一座瀑布,瀑布從岩層
流過,蓋住了岩層,在河水經年累月的沖刷侵蝕作用下,瀑水切穿了一條底部細縫,
水流從隙縫穿流而過,露出岩層,形成如同水從[天然橋]橋底底而過的景象。]
有時,我也很想要拍出喜歡的流水感覺,卻是都不懂得拍攝的眉角,只能自己去
慢慢嘗試摸索。其實也不是很在意,我是以紀錄性質為主,拍得高興最重要,追求
唯美這一項,我知道自己做不到,也不強求。常去欣賞他人的作品也是一種享受。
也許在千百年前,這些河中的岩石都是連在一起的巨大岩石,流水日夜不息的
侵蝕,把巨岩慢慢切割分離成無數的大小岩石。
水流從切割的裂縫中奔流而下,以可以感受到水的力道之大。
滴水可穿石,急流切穿大岩石。
整理照片的時候,咦!怎麼有這一張,手持也有機會拍出這樣的流水感覺。
可我已經忘記用了哪種模式了。
流水繼續不斷的侵蝕切割,總會有那麼一天,裂縫從底往上切開越來越大,
[天然橋]將不存在,變成一座裂口的斷層峽谷。。
站在天然橋上往下看,奔流水轟轟的聲響,應該會有膽顫的感覺吧!
[昨日的瀑布,就是今日的橋樑,將會成為明日的裂谷。]
離開天然橋時,車窗外走過的好老公、好爸爸的身影,爸爸的肩膀好有安全感。